隨著大氣污染治理行動的深入開展,“棄煤”呼聲越來越高。然而,我們真能瀟灑地“棄煤”嗎?不少專家表示,在未來較長時間內,煤炭仍是我國能源主力。提高煤炭能效、加強清潔利用才是上策。
早前,國務院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規(guī)定到2017年,煤炭消費比重降到65%以下。隨后,北京市頒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北京市發(fā)改委副主任劉印春表示,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要在2012年2300萬噸的基礎上減少1300萬噸以上,能源結構占比降到10%以下。
對于如此明顯的“棄煤”之舉,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深表擔憂:“我大概算了一筆賬,按熱值5000來算,1000噸煤大概需要53.75億立方米天然氣來代替。我國現(xiàn)有的和從國際上獲取的天然氣資源能否承擔這么大規(guī)模的行動?”
曹湘洪院士的擔心不無道理。天然氣資源稀少,進口量逐年增高。一旦大規(guī)模“棄煤”完成,天然氣供應不上,其環(huán)保效益只能是“畫餅充饑”。此外,在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稟賦不變的前提下,盲目“棄煤”勢必會提高對外依存度,使能源安全風險攀升。
中煤集團總經理王安認為,在未來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中,煤炭仍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10年,全球能源增量的55%來自中國,其中煤炭增量從2000年的10億噸增長到2012年的36.5億噸,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從能源視角來看,能源需求的剛性增長和環(huán)境容量等硬性約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果不能大范圍從布局結構、產業(yè)形態(tài)、產業(yè)規(guī)模去解決問題,恐怕小范圍的解決辦法仍是杯水車薪。”
因此,與其“棄煤”,不如在煤炭高效清潔利用上做文章。“在可以預計的未來,煤炭仍將是我國主要能源。煤炭用得不好的確會造成嚴重的污染,但如果在清潔技術上取得突破,我們就可以實現(xiàn)煤炭的清潔利用。”曹湘洪表示。
實際上,我國煤炭領域的科學研究從未間斷。在大型燃煤電廠方面,國外已經發(fā)展成熟的濕式除塵設備即將國產化,其運行維護成本不僅比燃氣改造低,甚至還低于當前主流的布袋除塵技術。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整體煤氣化聯(lián)合循環(huán)發(fā)電技術,也已進入工業(yè)化試驗階段,燃煤電廠有望實現(xiàn)“近零排放”。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將煤炭高效利用作為能源利用方式變革的主要舉措之一。他建議,要依靠體制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推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推動煤炭分質利用革命;集中治理高灰份、高硫份、低熱值煤炭,限制并逐步禁止其長途運輸和異地利用,提高煤炭集中利用率,降低大氣污染強度。
與其對利用煤炭心存偏見,盲目抵制,不如立足實際,做好煤炭“文章”,實現(xiàn)能源利用方式的變革。
文章標題:新聞分析:“染綠”煤炭發(fā)展之路 山東國泰科技有限公司編輯原創(chuàng)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72460.cn